影评比赛金奖:丘凯文 / 恶的完成——电影《告白》影评
【第三十五届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文学双周影评组金奖】 恶的完成 —— 电影《告白》影评 文 /丘凯文 图:电影剧照(摘自网络 http://www.aoaod.com/Img-40/425181-465774.shtml ) 恶与小孩,似乎两极。但在《告白》这部电影中,经由鲜血涂抹,他们融为一体,荒诞绝伦,从而震慑人心。 电影在五个人的自白中行进,在他们的陈述中渐渐凑齐的不仅仅是故事,更是恶的形貌。渡边修哉因想获得母亲关注而执行杀人计划;下村直树渴望肯定而直接杀死了女孩;森口悠子完美而无情的报复,利用了热血教师,典当了教师的前途及直树之母的性命;以及直树之母只把自己儿子当孩子,却对别人女儿的死毫无怜悯。唯一散发善的光辉的,是热血教师维特与在原著中作为 “ 殉道者 ” 的北原美月,然而前者逼死了直树,后者则是杀人犯露娜希的追求者。这些恶尚有前因,即便那原因有多卑微,比如修哉只想让母亲看自己多一眼 。更瘆人的,实则是那一群穿着洁白校服的男女学生,他们声音稚嫩,双眼澄净,看起来无害无辜,无尘无垢,却真正带出了纯粹的恶。在悠子陈述自己女儿被杀害时,这一群孩子仍能嬉笑打闹,雀跃放学,在黑板斗大的 “ 命 ” 字下,更显示出他们眼中生命的儿戏。却也是同一群学生,以正义自居,以制裁为名,把欺负修哉当成是一种竞技。暗涌的简讯,各人 “ 制裁 ” 修哉的分数不断上升,以及他们为直树准备的影片和礼物,实则是为了要传达他们的诅咒。这一切在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衬托之下,更显得触目惊心。 当这样的恶渐渐蔓延,披覆整个社会,恶于焉完成。日本社会看似光鲜明亮,讲求礼节,但这样的社会所衍生的恶,却也更易走向极端。《告白》触及许多社会议题,诸如校园霸凌;对爱滋病的无知与歧视;盲目设立偶像,即便是罪犯(露娜希事件)。电影中露娜希事件的原型可推测为日本知名的“铊少女”事件。该事件发生于 2005 年,一名住在静冈县的十六岁高一女学生,让母亲喝下剧毒“铊”,毒杀了母亲。可见,电影中的事件并非空穴来风。此外,电影更是直指少年法的盲点。悠子对孩子们所说的一句话深中肯綮: “ 最有办法保护你们的,其实是少年法 ” 。于是,电影乃至现实中的孩子肆无忌惮地犯罪...